1920年生于福建闽侯,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1952年在美国布朗大学研究院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55年6月回国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从事英国文学研究,1960年调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讲授英美文学直至退休。郑敏是“九叶诗派”现今唯一健在的诗人,文学和声乐是她的最爱。著有诗集《诗集1942-1947》《寻觅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郑敏诗选1979-1999》,以及诗合集《九叶集》、论文集《英美诗歌戏剧研究》、译作《美国当代诗选》等。
郑敏所属的“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最具先锋性的诗歌流派,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又保留抒写个人心绪的自由,力求做到个人感受与大众心志相沟通。作为百年新诗的重要诗人,“九叶诗派”诗人郑敏先生在新诗的历史光谱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代表了从白话诗出发而历经的中国现代诗向当代诗转换的重要里程碑。郑敏的诗融合了感性与知性的诗学向度,以宁静的冥想风格体现出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寻。她的诗也常常包含视觉艺术般的鲜明生动,展示出具有感人力量的现实画卷。基于对汉语传统诗学境界的深刻体会,郑敏往往在象征性的意象中蕴含对生活世界的独特思考;作为一位在东西方文化交界处不倦探索的诗人,郑敏也大量吸收了欧美现代主义写作资源,将横向移植与纵向继承融合在一起。
1939—1943年郑敏就读于西南联大哲学系期间开始诗歌创作,受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影响,诗歌有种沉思静默之美,每首诗都像一幅静态写生,在雕像般的意象中凝结着诗人的智慧与哲思。诗歌《金黄的稻束》就是这样的作品,是郑敏的代表诗作。郑敏和穆旦、杜运燮一起被誉为“西南联大诗人中的三星”。1948年,郑敏的第一本诗集《诗集1942-1947》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主编巴金。1949年到1979年郑敏中断了新诗写作。之后出版有诗集《心象》《寻觅集》和诗学专著《诗与哲学是近邻》,这一期间代表作十四行体组诗《诗人与死》,是她早年对生死问题进行哲理思索的延续。全诗关注和思考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郑敏对生死问题的诗性哲理观照,是建立在她自己独特的生命感受基础之上的,而非哲理的直陈,真正实现了知性生命化的诗学追求。
2017年,北京文艺网将诗人奖授予郑敏先生,称其“是一个坚韧的独立思考者,是东方和西方共同的女儿,她永远远眺,永远思考人类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