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式雷》
《共同基础》
《鱼眼》
《威尼斯商人》
《假面舞会》
北京有640家院团,2015年的演出场次是2.4万场,观众人数共计1035万人次,演出票房超过15亿元。在其中,戏剧占了怎样的比重?据统计,戏剧的观众为452万,占到了44%,演出票房是6.2亿元,占到了40%。这份额还在增长中,这对于戏剧的发展既是动力,也是压力。
正如国家大剧院戏剧艺术总监徐晓钟所指出的,当代的观众“审美准备”与“审美期待”不同,面对当代语境,需要拓宽观众的艺术视野,这就需要借鉴国际戏剧中有价值的艺术成果和“审美走向”。而这,正是国家大剧院设立戏剧季的初衷。
——编 者
国家大剧院的国际戏剧季今年是第二届。在上百天的时间段中,53场风格迥异的演出将持续敲打观众的心灵。三大板块的设计可谓用心良苦,“中国原创”板块,包括《样式雷》《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杜甫》等六部作品,用来呈现本土创作的勃勃生机;“德语戏剧”板块,展现德国当代剧场艺术的走向,三部作品已经引发热议;“致敬大师”板块,则由世界一流剧团带来原汁原味的经典看家剧目——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带来俄罗斯文学巨匠莱蒙托夫的《假面舞会》,英国莎士比亚环球剧院带来《威尼斯商人》,德国邵宾纳剧院带来法国喜剧大师莫里哀的《伪君子》,三部作品未演先热,非常令人期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7月12日,来自戏剧界的多位专家出席2016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高峰论坛,各抒己见,探讨我国戏剧艺术与发展的诸多焦点问题。
鱼龙混杂地引进,可能会破坏原有的创作植被
近年来,外国戏剧的引进成为一种潮流,各地举办的戏剧艺术节都邀请到世界各国的作品前来演出。对此,专家认为不能盲目地追捧,而是要保持一种理性的清醒。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戏剧评论家张先表示:“引进大师的经典作品,一方面打开了视野,国内剧院可以从中吸取先进经验,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如果是鱼龙混杂地引进,可能会破坏当地的创作植被,对于观众的戏剧审美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误导。”
戏剧导演、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生导师罗锦鳞也提出:“大量国外戏剧的涌入让我有些担忧,一方面我看到了繁荣,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美学和理论的混乱。在引进国外剧目时,必须要有鉴别能力,不能一味跟风。”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剧作家李六乙则认为:“引进外国剧目给予了观众选择的权利,也为创作者提供了自觉思考的机会,这种大量的引入并不可怕,只是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与鉴别。”
观众是戏剧除导演、编剧和演员以外的第四个创作者
在戏剧节期间,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次演出结束后的交流板块都异常精彩。还未从舞台上的话剧世界中走出的观众,耐心等待演员卸妆出来,近距离地就导演、舞美、改编、音乐等专业问题进行探讨。一些观众可以用德语和德语戏剧板块的导演交谈自如。的确,随着审美视野的不断拓展,戏剧观念的日益开放,中国观众面对外国戏剧的心态正在发生变化:从之前的猎奇、追捧,逐渐变得理性、冷静,进而开始思索中外戏剧间的差异。这是外国戏剧给中国戏剧生态带来的新气象。
做戏剧节、戏剧季,就不能忽略观众的感受,一出好的戏剧,最大的成功是与观众产生共鸣。中国戏剧要面向中国观众,当代戏剧要面对当代观众。
戏剧评论家、剧作家童道明直言:“观众是戏剧除导演、编剧和演员以外的第四个创作者,对于一部戏剧而言至关重要。”
罗锦鳞认为,“戏剧是属于观众的,创作者要了解观众所思所想,考虑观众是否能够接受。”
今年的“德语戏剧”板块备受好评,三出戏各有让人喜出望外的特点。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系教授李亦男对此深有感触:“这三部戏展现出德国戏剧的核心理念,那就是让戏剧直面今天的观众,把戏剧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对接起来。比如《共同基础》描述波黑战争,但它穿越历史迷雾探寻个体生命记忆的内核却能打动中国的观众;易卜生的经典《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讲述姐妹间的爱恨情仇,展现封闭的家庭生活,但完全从今日观众的需求出发进行了重构;《等待戈多》则借助两个演员滑稽的肢体表演,让经典的呈现不是永恒的荒诞,而是加入了观众真正感兴趣的元素。”
制约中国戏剧发展的依然是本土原创
不过,原创的缺乏是中外戏剧界面临的共同问题,而国外主要通过对经典的不断改编来弥补这一短板。他们的改编体现出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尽量尊重原著的人文内涵,不解构、不虚化,改编的重点放在与当下社会问题的关联,借经典改编完成阐释者的当代诉求;二是舞台呈现烙印着导演鲜明的艺术风格。而这两点对于中国戏剧的创作也颇有启迪。
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吕先富认为,目前国内戏剧的创作理念、模式有待提升,对观众欣赏口味的引领和把握不足,创作模式封闭,缺乏创意。结果便是缺乏具有国际传播意义的戏剧作品,缺乏能够覆盖多个阶层观众的好作品。
张先则对戏剧创作的方向表示了担忧:“当下戏剧作品的创作方式多是在做‘代言’,为历史代言、为文化代言、为国家代言,看不到创作者的风格、意识以及对生命、社会的深刻反思。”
李六乙认为创作者本身的短板已成为制约我国戏剧发展的一大因素,每个创作者都要审视一下自己,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戏剧的提炼,有没有足够的美学修养去做戏剧的升华,有没有足够的技术去做戏剧的表达。“忘掉历史、忘掉传统,忘掉自身文化的基因,这种创作是没有根基的。继承自身文化的基因,其实应当是创作者的一种文化自觉。”
开幕近9年来,国家大剧院在专注本土戏剧创作的同时,也一直在世界范围内“淘”戏,寻求名团、名家、名作。一年一度的戏剧季如同一个海纳百川的平台,正在成为北京戏剧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但如果仅仅打造成为一个观众的节日狂欢,显然是不够的。它更应该成为一个参照系,让我们从中汲取本土戏剧发展急需的养料,进一步提高本土原创戏剧的艺术品质和观众的审美蕴涵。
2024-10-18
2024-10-17
2024-10-16
202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