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英文为Science Fiction Film或简称sci-fi film)是目前电影市场上最重要的商业类型片之一。科幻电影基于真实的科学理论,结合电影叙事艺术,最终表现出对于政治或社会议题的关注,或是对人类处境的探讨。科幻片常与其他元素结合,如以漫威超级英雄电影为代表的科幻与动作结合,《星际穿越》《机械公敌》等科幻与冒险元素结合。
目前对科幻片主要分类为软科幻与硬科幻。硬科幻以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追求科学的逻辑严谨和准确,反思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代表作品有《2001:太空漫游》《黑客帝国》等;软科幻则更注重对于哲学、心理学或政治学等探讨,科幻属性较弱,仅作为辅助剧情发展的背景出现,著名电影有《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彗星来的那一夜》以及超级英雄系列电影等。
中国科幻电影主要发展历史与时间轴
世界科幻电影主要发展历史与时间轴
从亚文化走向票房王者
20世纪前后,科幻电影几乎与电影同时诞生,此后100年间其发展与社会环境、科学发展关联紧密,主要可分为4个历史阶段,最终从亚文化B级片成长为21世纪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商业大片。
1902年法国导演乔治·梅里埃拍摄的《月球旅行记》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该影片首次动用大量演员及特效讲述了一个完整的太空故事。此后随着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出现,美国科幻片制作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前后,航空技术竞赛、成功登月等技术发展使人们对科幻电影兴趣倍增,诸多里程碑式的影片如探索宇宙的《2001太空漫游》、幻想与外星人接触的《星球大战》和《E.T.外星人》均在这个阶段诞生。这一阶段不仅出现了现代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也激发了一大批新生代科幻题材导演的灵感。之后随工业数字技术的迅速崛起,科幻电影的视觉质量得到大幅提升,结合对技术和未来的反思,最终成就2009年上映的科幻片里程碑之作《阿凡达》。至此,科幻片已经成为好莱坞的主力商业电影,视觉特效与哲学反思共存,受众也扩散至全部观影人群。
科幻电影以其极具想象力的剧情和震撼的视觉特效深受观众喜爱,逐步成为票房王者。科幻电影是对电影技术的最佳体现,同时能够承载文学艺术对人与宇宙的终极反思,达到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完美平衡。与此同时,科幻片多以3D、IMAX特效格式呈现,单票价较高,盛产头部影片。2012—2017年北美TOP10电影中科幻题材数量稳定在3—5部,票房占比约40%。目前全球历史票房前十的影片中,科幻电影占据6个席位,其中《阿凡达》以27.88亿美元稳居第一。从IP内容角度来看,博伟旗下的星球大战和漫威超级英雄系列已形成完整的IP体系,其中漫威历经10年完整构建平行宇宙世界观,死忠粉丝众多,后续票房保障较高。从制作角度来看,好莱坞科幻片具备丰富的经验并已实现高度的工业化。诸多顶级导演也是科幻题材的常客,詹姆斯·卡梅隆是公认的电影技术狂人,雷德利·斯科特的《银翼杀手》《普罗米修斯》和《火星救援》均是里程碑作品,相应科幻影片具有极高的票房号召力。
科幻电影以其对剧本创作、资金实力和视觉特效的三重高要求成为电影工业化发展的终极试金石。一部优秀科幻电影的成型,融合了文本创作、剧本改编、资本运作、拍摄、表演、特技与特效、后期制作与宣传发行等复杂环节。整套制作流程的全面协同显得尤为重要,包括稳定的题材输出和合理剧本改编、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成熟的预算体系以及道具模型制作和特效设计3个部分缺一不可。好莱坞正是凭借其多年来工业化制作经验和基于全球电影市场的票房回报称霸科幻电影制作。
国产科幻发展曲折
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主要分为4个历史阶段。第一部科幻电影《六十年后上海滩》上映于1938年,起步并不晚,但此后受政治科技环境等影响,后续发展乏力。20世纪50年代《小太阳》和《十三陵水库畅想曲》使独具东方特色的科幻电影初露头角,前者被刘慈欣盛赞为“具有更大科幻内核”。80年代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口号的提出极大促进了科幻文学的繁荣,同时欧美科幻小说及电影如《星球大战》等进入内地,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稳定的科幻迷,多部优秀科幻电影也因此诞生,如《霹雳贝贝》《珊瑚岛上的死光》等。但进入21世纪后,虽各类摄影技术均有较大发展,科幻电影的质量和类型都停滞不前,除特效方面与好莱坞有较大差距外,剧情逻辑和深度也有待大幅提升。在2014年后,随着热钱不断涌入电影市场,一批粗制滥造的科幻片票房与口碑双低进一步打击了观众对于国产科幻片的信心。
国内科幻电影市场总体份额低于欧美市场,且多被进口科幻电影占据。根据艺恩数据显示,2012—2017年国内票房TOP10中科幻电影票房占比约在20%,远低于欧美市场的40%。其中2017年院线科幻电影市场总票房为129.59亿元,占比仅为23.21%。其中大部分科幻片市场被好莱坞大片占据,2012—2017年每年上映的国产科幻电影数量约在5部,数量占比20%,票房占比则在5%左右低位徘徊,其中2013年、2014年较高的市场份额为由中外合拍片《钢铁侠3》《变形金刚4》带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国产科幻电影。2016年票房冠军《美人鱼》则以喜剧和爱情元素为主,科幻仅因剧情需要作为第三个标签展开。
细览近年来国产科幻电影,其剧情深度和特效均与好莱坞有较大差距,口碑和票房都处于低位徘徊。国内历史票房TOP10国产科幻电影除《美人鱼》外,总票房大多在千万级别徘徊,与迅速扩张的百亿票房发展趋势不符,且豆瓣平均得分4.51,远低于观影及格线。一方面,大部分影片中科幻仅作为背景元素服务于喜剧或动作主剧情发展,为软科幻题材,科学逻辑性较差,哲思深度也略为欠缺,如王晶导演的《机器侠》虽触及“机器是否拥有人类情感”这一经典命题,但并未做深入讨论;另一方面,在部分科幻片中,由于投资方对制作成本与制作时间管控严苛,受制于技术和资金有限,影片特效呈现效果较差,进一步拉低了口碑评价及票房表现。
科幻电影需要整个电影工业体系的支撑。所谓电影工业化是指服饰、化妆、道具、摄影、录制、美工、编剧、导演、演员各司其职,在工业流程的制约下共同完成电影的拍摄任务;研发、融资、制片、宣传、发行、版权交易、衍生产品开发各尽其责,在工业标准的推动下一起打造电影的产业链条。中国电影工业由于起步较晚,经验匮乏,目前国产电影的体系下,“专业的人”“专业的预算”“专业的电影效果”三者均处于未知和欠缺状态。虽然尝试者众多,但国内科幻电影仍处于“低投入——低质量——低票房——进一步降低投入”的恶性循环。
国产科幻电影类型分布,喜剧占比高
有望形成规模效应
国内电影市场票房规模增速强劲,且头部影片票房天花板一再上升,存在打造国内科幻的市场基础。同时,随着影视行业政策进一步趋严,相关演艺明星限薪政策密集出台,投机热钱也进一步流出。原本以追求速度、追求流量影星的影视投资理念将发生反转,主要的成本投入将回归内容打磨和特效制作。尤其是龙头影视特效公司已初步具有较完整的项目流程管理能力,将受益于制作方特效投入的提升。根据艺恩调研显示,目前中国视效公司品牌认知度排名前三的为Base FX、聚光绘影和天工异彩,这3家公司均拥有较为稳定的客户源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而MORE、楷魔视效、诺华视创等新锐公司也逐渐崭露头角。Base FX以多次参与好莱坞电影制作闻名,曾3次获得艾美奖,主导《捉妖记》视效制作,天工异彩则通过投资物理特效公司盛悦国际纵向打通物理特效和数字特效,曾历时8个月完成《寻龙诀》全篇1500多个视效镜头制作。此外,近年来国内玄幻、仙侠等需要视觉特效的电视剧涌现,有利于视效公司积累制作经验,为后续科幻片的高端技术研发做铺垫。
从下游来看,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及多年来好莱坞科幻大片的普及,中国科幻电影受众群正逐渐形成,上世纪80、90年代第一代接受外来科幻文化的科幻粉丝也正成为消费主力。根据新传智库调查,因为年纪阅历原因,相比于“00后”偏爱爆米花电影,“80后”“90后”对《盗梦空间》等硬科幻影片兴趣更大。并且,科幻电影多以大片形式呈现,目前国内IMAX等高端观影习惯已逐渐养成,且科幻电影后续衍生品市场潜力较大。自2009年《阿凡达》和IMAX+3D技术组合带来的震撼视觉席卷全球后,IMAX等特殊电影技术因其能够更完美地呈现科幻电影视听效果而广受观影群众好评。目前中国观影市场高端观影习惯已逐步养成,IMAX成为观赏好莱坞大片的首选影片格式,观众对50元及以上的高电影票价接受度较高。其次据调查,尽管我国电影周边商品市场潜力仍有待开发,但科幻片市场受众中,40%左右曾购买过周边商品,其中图书画册等内容类或模型等商品类周边消费比重较高,考虑到美国电影市场60%—70%收入来自衍生消费品授权等版权运营,国内如《三体》等重量级科幻IP周边市场潜力巨大。
从上游来看,国内科幻文学正迅速发展,在《科幻世界》等传统杂志及诸多新媒体平台的带领下,严肃科幻文学正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中国科幻小说出版总数增长迅速,科幻阅读市场年产值总和大幅提升。此外,除以《科幻世界》为代表的传统科幻小说发表平台外,新媒体科幻产业也迅速崛起,《科幻世界》杂志社、“未来事务管理局”等创办的微博、微信公众号阅读量居高。以刘慈欣为代表的华语科幻作家作品成熟,粉丝基础雄厚。新生代科幻小说家也逐渐崛起,如“80后”作家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斩获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
所以说,国产科幻电影并不缺少优质的内容IP以及雄厚的粉丝基础,缺少的是一个能开创先河的优秀作品。一旦有优秀的作品带来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将吸引资金的进一步投入从而带动电影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作为首部被搬上银幕的刘慈欣作品,春节档上映的《流浪地球》以其严谨的剧情逻辑和精美特效开创中国科幻电影历史。《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票房多少,而在于其严谨的制作态度对中国科幻电影的开拓意义。1977年《星球大战》的上映让科幻电影从此成为好莱坞未来40年商业大片的标配,也促使顶级特效制作公司工业光魔的诞生,近年来国产科幻电影没有一部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幻题材,而从好莱坞大片的票房收割情况来看,中国缺的不是科幻市场和科幻迷,而是真正的华语科幻制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流浪地球》主创团队历时4年磨一剑的剧情设计和特效制作本身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一大壮举,其成功必定会催生一波国产科幻影视项目的落地操作,对后续电影制作起着精神和经验上的引领作用。
除《流浪地球》外,2019年还有多部优质国产科幻影片上映,有望形成规模效应,带动科幻观影热潮。由刘慈欣另一部作品《乡村教师》改编、宁浩导演的科幻黑色喜剧片《疯狂的外星人》也已经上映,此外《明日战记》《上海堡垒》《拓星者》等多部国产科幻电影也将在今年登场,预期多部影片的接连上映有望形成规模效应。知名作品影视改编也在进行当中,如《球状闪电》改编权被北京文化买下,正处于剧本改编状态,科幻产业链上游的内容开发公司微像文化也在积极将自身签约及合作作家的科幻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包括2018年已上映的网络电影《孤岛终结》和2019年即将上映的手工业科幻片《深空》。以张小北、郭帆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科幻迷导演正逐渐崛起,在多部电影制作的经验积累下,有望将中国科幻电影推向世界水准。
2025-01-16
2025-01-15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