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的一段话发人深省:我国的人文社科学术翻译自改革开放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内对于学术经典著作和前沿研究著作的翻译引进数量日渐增长、品种日渐丰富,中国学术成果和优秀文化译为外文的成果也日渐提升。但目前我国的学术翻译,不能满足学界需求,也不能达到促进学术交流和发展的目的;优秀学术翻译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中国学术成果走出去的瓶颈。
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研究中心暨中国文化译研网2019年3月23日举办“中国学术图书对外翻译与出版论坛”,邀请黄卓越、徐宝锋、王荣华、刘国恩、黎雪莲(Selina Lai Henderson)、杰奎琳·梅若(Jacqueline Myrrhe)、张高里、金海娜8位中外汉学研究、经济研究、人文研究、编辑出版和外语教学领域专家建言献策。
如何更好推动学术图书作品“走出去”,让我们看看专家怎么说。
黄卓越:很多优秀学术著作仍滞留在“中文状态”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学术出版一直是中国出版的强项,代表了中国出版的最高水平,近年来,中国学术发展与出版成果非常令人瞩目,甚至中国科技论文在国外权威杂志的发表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仍有大量优秀的学术著作滞留在“中文状态”,导致在国际上尚未获得足够的知名度。
学术图书在向海外读者推介的时候面临着遴选、组织翻译、与海外合作等诸多问题。
学术图书也要分类,如尖端的供专业人员研究使用,普及性的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为叫知识类的图书。在面向海外读者推荐的时候,要考虑如何根据不同的需求而加以选择。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加强中外专家、中外出版社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共商对策。
王荣华:《琅琊榜》这样的成功案例要深挖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特聘教授,前中国驻冰岛共和国大使
对外宣传工作应是立体式、多手段、多层面同时发声。
我前不久从网上看到,中国电视剧《琅琊榜》在阿根廷主流电视台播出以后,非常激动。就是这个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要对这个事件的成功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这一案例,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中国的学术思想真正可以“走出去”,一定要考虑多角度推动。
国家层面可考虑成立翻译指导委员会,对全国的对外翻译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国别政策,同时进行必要的协调,下设二级组织委员会。
中国文化译研网成立了20个语言专委会,从纵向解决了翻译问题,出版专委会从横向解决甄选问题,确保甄选书目有权威性。
学术外译具体到翻译工作,既要使用中方力量,也应利用外方力量。由中方提供初稿,解决国外专家有可能出现的对原著的理解误差;由外籍专家参与翻译,对语言进行润色,使措辞造句更为地道,适合本土读者阅读。
当然一方面我们在意识形态上的冲突,我们以和而不同包容的心态来进行交流,来进行互动。这个不能回避,不能论战,但是要通过交流逐渐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
刘国恩:学术外译助力中国处理对外关系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简称“南南学院”)是习近平主席于2015年9月26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并主持南南合作圆桌会时宣布设立,2016年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承办的。由中国政府出资,为南南国家的培养人才。
以南南学院的教学现状为例,南南学院的学生大多数不会中文,现在我指导4个非洲的博士生写论文非常痛苦:因为他们因查不到相关的资料和素材面临无法通过考试的结果。学术著作翻译数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需求,这一问题急需解决。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越来越吸引世界的目光,世界越来越渴望听见中国的声音。中国今天所需要的和国际舞台进行互动的程度远远超过过去,并且这个程度会越来越高。学术外译可以增进相互了解,也只有海外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国时,中国才能更好地处理与国际的长期关系。
同时,在选择学术作品翻译时,遴选作品的工作是重中之重。忌过度扩展专业面,应从个别具有代表性的专业入手,深入挖掘其内容。
黎雪莲:关于“误译”与“误解”
昆山杜克大学讲师,杜克大学和昆山杜克大学人文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成员
黎雪莲女士以非裔美国人和中国方面的关系出发,以美国民权运动领袖杜波依斯为例,分享了两国间不同对话方式的探索故事。并以杜波依斯的作品在翻译到中国后产生误解的情况,反证中国学术、中国学者进行跨文化学术传播以及在海外直接建构中国形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美国民权运动领袖杜波依斯1959年的访华是中非关系的关键时刻,杜波依斯也认为,中国的民主是另一种模式,中国认识到非裔美国人的经历与欧美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我们是有着共同的斗争的。虽然双方都渴望进行跨种族之间的团结和合作,但是试图通过对对方的肤色达到全球性了解的努力,其实也是具有相互误解、相互误译和相互矛盾的特点的。对于这两个国家之间不同对话的这种探索,让我们理解对于亚非研究领域的内在关系又更进了一步。”
杰奎琳·梅若:专家审核为翻译的专业性保驾护航
德语太空杂志“Raumfahrt Concret”和英语电子期刊“Go Taikonauts!”编辑与出版商
目前世界其他国家对于中国在空间探索方面的最新成果知之甚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信息都是以中文发表,却没有英文版进行翻译阐述。而且在信息的翻译过程中,还面临着时效性和误译两大问题。
“中国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载有许多有毒的化学物质,而且撞向地球。”
德语太空杂志"Raumfahrt Concret"和英语电子期刊"Go Taikonauts!"编辑与出版商 杰奎琳·梅若女士引用一篇外媒的虚假报道,向我们说明专业术语翻译准确的重要性。
“关于这个相关方面,我们其实应该可以做到更好,尤其是中国现在的星际空间项目所获得的成功得到了世界的瞩目,而对专业术语的精准翻译尤为重要。”
科技专业术语翻译不能像自动化翻译这样,直接进行语言的传输即可,更要根据受众群体的文化差异,综合考虑翻译方式向世界准确传达“中国信息”。如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国希望以意命名,“长征”翻译为“long march”,而外国则相对直接取音译字,即“chang zheng”。这一小小的不同,就说明了双方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不同,形成了一定的信息误差。
除了好的译者外,专业领域专家的作用非常重要,需要通过专家来进行最后的审核和校译。
张高里:出版社助力学术“走出去”最后一公里
中国出版集团中艺出版社社长
学术“走出去”,出版是载体,学术成果最终还是要通过文本来呈现,所以出版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高质量的好作品,则需要熟悉国际出版规则和市场发展规范的出版社把关。
在视野所及范围内,如何遴选出中国最好的、国家真正需要的、并准确传达当代中国形象的优秀作品是现阶段我们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在张高里看来,学术外译在刚开始必须整合各类资源,聚焦于具体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同时他也认为,与中国文化译研网进行深入合作,有助于整合国内最好的资源,凝聚更多共识,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学术外译的工作中,把当代中国的方方面面以多语种向世界传播。
金海娜:学术国际化的道路依旧很漫长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自2015年起,由文化和旅游部外联局、国家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共同主办,中国文化译研网承办的“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的举办,促成240余部中国影视作品在海外近40个国家成功落地。《琅琊榜》《欢乐颂》《人在囧途》《唐山大地震》等多部影视作品“走出去”在海外进行商业放映并获得巨大反响。
在学术领域中,中国的思想和学术在海外学界还尚未被了解,而对于很多普通的中国学者而言,学术国际化的道路依旧很漫长。成立专委会,有助于解决当下“单打独斗式”的学术外译现状,使中国学术“走出去”更加专业、更具规模。
徐宝锋:由语言传播向思想传播转变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文化译研网国家工程负责人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学术大国,产生了非常优秀的学术著作,但是在海外的学术市场、图书市场,中国的学术为人所知并不多,中国的学者在海外并没有发挥他应该有的影响,我们还是在默默无闻,还是在西方主流的学术平台体系当中被动的做着一些学术的工作。因此,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暨中国文化译研网从2015年开始至今,已成立了文学委员会、艺术作品委员会、少儿作品委员会,推动中国优秀的作品在海外传播、影响,展开深度合作。我们已经在文学、艺术、少儿等领域进行了中国优秀作品的遴选和海外的推广工作,前期选出了中国优秀文学作品、中国艺术作品、中国少儿文学作品各100部,我们接下来希望探讨出一个比较好的机制,能够把中国最优秀的学术著作以一个恰当的方式向海外推广传播,把中国优秀的学者通过恰当的方式介绍出去。
如果说以前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是语言的传播及内容传播阶段,那么现阶段就是思想的传播阶段,思想和学术更多在海外发挥作用和影响。而且整个过程当中到底我们能够怎样消除信息的误差,把我们的这种信息准确无误转达出去是需要思考的。
但是学术作品的遴选标准比较复杂,也涉及到了诸多问题,如国家形象的建构问题。误解和误读问题在海外学术界对于中国的形象建构当中依然存在。中外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在表现同样一个话题的时候,它的话语具体的,针对对象不同,也会造成很大的误解。
2024-12-24
2024-12-23
2024-12-20
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