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主办的“美国汉学视域下的中国当代发展”——美国汉学家大会在青岛成功召开。美国汉学家大会是继首届中国-巴尔干汉学大会、北非地区汉学家大会、南亚地区汉学家大会、拉美汉学家大会之后,世界汉学中心在世界范围内举办的以“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议题的又一重要区域性汉学家大会,来自美国的17位著名汉学家与国内数10所高校的100余位学者共同参与。
《半月谈》专访了多位参会美国汉学家,报道刊发在《半月谈内部版》2024年第9期。
原文如下:
对话嘉宾
万百安(美国汉学家理事会召集人,美国瓦萨学院詹姆斯·门罗·泰勒哲学讲席教授、哲学系主任)
高棣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教授,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公共知识分子项目顾问)
白霖(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名誉教授)
苏独玉(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
随着中国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了解中国、研究中国的兴趣日渐浓厚,汉学与中国学研究持续走热。近期,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与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美国汉学家大会上,10余位美国汉学家和国内百余名学者就美国汉学与中国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研讨。
与会学者认为,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倡导各美其美、和而不同,具有独特性和包容性。当今世界正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需要促进人文交流,增进各国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认识,消除误读。
在汉学研究中感悟中华文化魅力
万百安:我十分赞同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我们应当促进文化多样性,认识到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多年来,中国哲学的研究经历给了我很多启发。兼容并蓄、向其他文明学习,这既是中华文明的特点,也是指导我从事学术研究的原则。2016年,我与杰伊·加菲尔德(美国哲学学者)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题为《哲学若无多样性,只配称为欧美哲学》。我们在文中提出,哲学研究要超越欧洲经典,要“去欧洲中心化”,西方哲学应更加开放地接纳其他哲学传统,特别是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对我启发最大的一点是强调道德修养。在现代社会,我们一直在许多具体的活动中追求变得更好,比如乒乓球打得更好、吉他弹得更好,但我们或许疏忽了在道德层面同样要追求成为更好的人。我发现中国哲学家,尤其是孔子的著作特别强调如何通过内省和阅读经典来成为更好的人。
苏独玉:我走过中国很多城市,领略了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多年来行走在这片广袤土地上让我发现了一些中华文化的新变化。我注意到,以《印象·刘三姐》《印象·西湖》等为代表的景观剧,将地方特色、自然景观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巧妙融合,不仅成为公众文化体验的热点,也成为文化交流与传承的新载体。
中国的发展,为中华文化带来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特色。与之相应,今天的汉学研究需要迸发新的活力。我期待未来的汉学研究能够立足新角度,打开人文交流新领域,共同探索中华文化的新维度。
美国汉学家倪豪士主编的英文版《史记》第十卷封面和封底徐剑梅摄
冲突的根源,源自对他人的无知和妖魔化
高棣民:当前,美国对华舆论环境较为紧张。美国不少军人、商人以及从事对华工作的政府官员的职业生涯,都建立在炒作“中国威胁论”的基础上。这也导致美国媒体总体上对华宣传基调趋于负面,很多媒体总会偏向以消极的方式报道中国,形成了美国民众对华认知的刻板印象。但当他们真正有机会与中国人相处时,不少偏见就会被消解。
白霖:西方媒体的宣传话术对美国人的对华认知有深刻影响。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例,从事实上看,中方提出的这一倡议对共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但西方媒体通常会用另一套专门的宣传话术去“包装”它。在美国民众本就对中国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类似这种风格的宣传口径客观上影响了人们的判断。
万百安:世界上许多紧张和冲突的根源,往往源自对他人的无知和妖魔化。美国的舆论氛围对中国带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美国很多政客在公开的发言中都将美国置于受害者的角色,认为美国必须调整其包括军事领域在内的活动重心,以保护自身利益。这些人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缺乏了解,他们试图说服美国民众,煽动情绪,助长敌意。
在英国伦敦,英国知名汉学家弗朗西丝·伍德(中文名吴芳思)出席“汉字演变”主题展览并致辞李颖摄
当今世界需要加强对话、促进理解
高棣民:50年前,我亲眼见证了中国武术代表团到访美国并有幸全程参与陪同。多年来,我积极参与两国在教育、文化、政治等各领域的交流。去年,两国元首进行会晤,就扩大教育科技交流和人员往来达成共识,我对此感到十分高兴。
我期待两国能够携手走向未来。为此,需创造机会,通过重启包括富布赖特项目在内的研究合作,引导和鼓励更多年轻力量加入促进双方人文交流和研究的队伍中来。对于美国年轻人而言,参与人文交流非常重要,只有花时间和中国人在一起,他们才能对今天的中国有真正切实的了解。
万百安:近期中国提出的入境免签举措很有价值。如今,赴华旅游更加便利,在华游玩体验更加有趣,外国游客自然就想用视频记录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并分享在社交平台上。有时候,一条短视频或者一个人的日常反思,可能比一本书更能改变原有的看法。我有时会向美国朋友展示我在中国拍摄的街景照片,他们会感到惊讶,因为他们未曾想到现在的中国人有多么乐观、中国文化多么有活力。
汉学家也应当积极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贡献力量,努力成为沟通不同文明的桥梁。
2024-10-18
2024-10-17
2024-10-16
202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