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跃迁,拉美对“中国制造2025”的看法

来源:十二页报

作者:

2025-05-06

  近日,阿根廷汉学家理事会召集人,世界汉学中心高级研究员,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教授何广思(Gustavo Alejandro Girado)在阿根廷主流媒体《十二页报》发表署名文章A diez anos del proyecto“Hecho en China 2025”La industria en China: objetivos y logros de la última década y desafíos próximos(“中国制造2025”十年,中国工业:过去十年的目标和成就以及未来的挑战)。

1.png

  节选译文:2015年,中国提出在十年内在十个关键工业领域跻身全球领先行列。这是一项大规模的高附加值产品进口替代计划。在电动汽车、机器人、太阳能电池板、造船和高铁等领域,成果斐然。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2015年5月印发的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文件,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旨在推动中国在2025年成为“制造强国”,并在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之际,成为全球工业和创新领域的领导者。

  最初,中国计划在十年内于十个关键领域实现全球领先:下一代信息技术(含半导体)、数控机床与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以及能源生产装备。

  该计划旨在提高国产基础材料的国内含量,到2020年达到40%,2025年达到70%,从而在战略上实现对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外国供应商的更大独立性。

  总体而言,这一战略相当于一项进口替代计划,各行业的替代比例有所不同,但均呈上升趋势。在一系列政策工具的支持下,包括研发资金、关税、补贴、市场保护和税收优惠,国内生产商积极响应这些目标,并迅速行动起来。

  十年前,中国试图在先进技术产品的全球价值链(CGV)中向上下游移动,如今已实现了众多目标,有时甚至远超预期。在机器人和电动汽车领域,中国已从配角跃升为全球主要制造商和消费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按计划进行,因为“中国制造2025”与中国当时及现在与美国的问题息息相关。让我们快速回顾一下。

与美国的紧张关系

  2017年1月,特朗普上任首日便签署行政令,让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并表示将因美国贸易逆差问题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45%的关税。

  一年后(2018年3月22日),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特朗普签署了一份针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总统备忘录。该报告共116次提及“中国制造2025”。当时美国政策的核心,与现在一样,都是阻止中国技术升级。

  与西方关系的急剧恶化迫使中国经济规划者加倍努力实现自给自足,而这一目标实际上并非“中国制造2025”的初衷。分析2021年的“十四五”规划可以发现,“中国制造2025”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贯彻。主要产业几乎相同,唯一新增的是生物技术。

前景展望

  尽管制造业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支柱,早在1979年中国首次允许外商直接投资时,中国政府认为过度依赖低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中国早期出口增长的支柱)存在风险,可能使国家陷入对外国投入的依赖。

  依赖外国知识意味着中国在专利、特许权使用费、利润和股息方面存在天然赤字。不改变这一模式就意味着继续遭受当时列强自19世纪鸦片战争以来的羞辱。摆脱对外国知识的依赖成为中国经济政策的目标。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扩大高技术含量制造业能力总体战略的关键工具。该计划不仅旨在打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国内企业,还旨在创造条件,使中国能够引领定义未来全球经济的技术。通过遵循这一政策方向,中国正逐步减少对第三方市场(包括知识在内的投入来源)的依赖,同时增加这些市场对中国的依赖。

  十年后,“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原则已得到调整、扩展和再利用,以适应更广泛的战略产业,这表明中国将以新的雄心继续推进“中国制造2025”引入或强化的许多做法。该计划因其雄心勃勃的市场参与目标而从中国以往的产业政策中脱颖而出,包括一个总体目标,即到2025年在“关键基础零部件和基础材料”方面实现70%的国内市场份额。

  该计划还设定了具体的技术目标,呼吁国内企业在其十个关键领域推出核心技术的国产版本,以十年为期。在某些情况下,为迅速缩小技术差距,中国企业还进行了跨国公司的战略收购。

目标与成就

  “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目标已逐渐与中国最新、最重要的政治优先事项相契合,即“双循环”和在广泛领域实现自给自足,以及在科技基础设施方面实现自给自足。

  项目启动初期最重要的文件(即所谓的“绿皮书”)由中国顶尖科学家委员会起草,设定了中国应在五年内、十年内实现的具体市场份额目标和国内含量要求。

  其中一些数字极为雄心勃勃。例如,2015年中国电动汽车产量不足10万辆,且几乎没有商业竞争力。汽车行业可能是该计划中表现最突出的领域之一:如今,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占据57%的份额,2024年产量达630万辆。例如,3月份比亚迪的汽车销量超过了特斯拉。

  评估“中国制造2025”实施十年的报告一致指出,该计划多年来发生了显著变化,许多通常与初始计划相关的关键主题(如自给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纳入或强化,尤其是随着与西方关系的恶化。

  尽管“中国制造2025”的一些具体行业目标尚未实现,但其推动中国先进制造业进一步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已取得显著进展。一个鲜为人知但相关的成功是工业机器人安装量的急剧增长。例如,2024年中国每万名工人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超过了德国,这意味着中国的工业自动化水平高于任何欧洲国家。从全球范围来看,工厂的机器人密度自2015年以来已翻了一番多,但在中国,这一密度在2015年至2023年间飙升了2400%。

  自2015年以来,更多“中国制造2025”领域的中国企业已成为全球领导者,例如造船业:2024年,中国造船企业占据了全球新订单的70%。

  2024年,中国船厂建造的船舶占全球新船建造能力的一半以上,仅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CSSC)一家企业在2024年建造的船舶吨位就超过了美国自二战以来的总和。中国还将投资投向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如深海石油平台、破冰船和液化天然气船。这似乎取得了成效,因为2023年中国在18种主要船舶类型中的14种订单中领先。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增至76%;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0%以上。

未来展望

  到目前为止,对“中国制造2025”的批评似乎只是许多领域技术霸权争夺战的“附带影响”,在这些领域,标准、模式和规范尚未确立。这正是中国加快推进、投入大量资源并迅速取得进展的领域。

  中国似乎愿意继续并扩大相同的产业政策手册。事实上,“新质生产力”理念概括了“中国制造2025”及后续在战略性和新兴产业中领导地位发展的主要思想,但其范围已超出原始计划的十个领域。

  1999年,时任中国科技部副部长的徐冠华指出,中国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产业缺乏“核心”(指半导体)和“灵魂”(指操作系统)。“中国制造2025”旨在改变这一局面,而中国在芯片领域的进展喜忧参半:尽管自2014年以来中国已在芯片产业投资了1420亿美元,但该国在10纳米及以下工艺节点生产最前沿芯片方面仍面临困难。

  但在更大的芯片市场上,中国正在取得进展并巩固地位:尽管美国主要关注最前沿的芯片,但中国在传统半导体(对许多其他电子产品(如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而言不太先进但至关重要)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半导体行业协会预测,到2032年,中国将占据28纳米及以上芯片市场的37%。

  因此,在关键行业追求自给自足的努力将继续下去,但将通过一个不仅更广泛而且缺乏具体性的框架来进行。这种模糊性至少有两个优点:一方面,它将比“中国制造2025”吸引更少的外部关注或审查;另一方面,它将使中国能够更好地根据不同行业调整其产业政策。

  目标似乎与十年前一样,即鼓励所有中国制造商,无论其行业如何,都瞄准高水平的创新、质量和生产力。尽管一些FIE将在某些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标似乎是使多家企业可控且可替代。不言而喻,中国将努力实现这一目标,而其他国家则寻求保护其在本国和第三方市场上的产业能力和地位。在美国对全球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不同形式的未来带来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的时刻,更是如此。

  2024年,当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主席克雷格·艾伦(Craig Allen)访问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安徽时,他惊讶地发现,在宣读该省的经济政策目标时,省长准确地重复了“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产业。

  几个月后,在斯坦福大学,艾伦表示,这“加深了我坚定的印象,即整个中国政府都沉浸在一场大规模的‘技术乌托邦’追求中。中国坚定不移、无可置疑地致力于用先进技术解决几乎所有问题,这将对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产生深远影响。”


责任编辑:吴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