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汉学家大会丨智利学者:拉美中国研究应构建系统性认知体系

来源:南美侨报、世界汉学中心

作者:

2025-08-18

  世界汉学家大会框架下区域性会议——第二届拉美汉学家大会7月31日至8月2日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Santiago)举行,超过60位来自智利、阿根廷、墨西哥、巴西等多国的专家学者参会。与会的智利学者法比安·皮萨罗·阿科斯(Fabián Pizarro Arcos)近日在智利网站“cooperativa”刊文,强调中国文明对全球发展的重要贡献,并指出拉美亟需建立契合区域特色的中国研究学术范式。

1.jpg

  文章摘编如下:

  在智利举办本届拉美汉学家大会,具有特殊意义。智利是拉美最早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今年两国将迎来建交55周年。尽管两国经济合作日益紧密,但学术与文化领域的合作仍存在提升空间,此次大会有望成为推动转型的重要契机。

  智利凭借稳定的制度环境、深厚的外交传统以及积极的国际合作意愿,完全具备成为区域性中国研究中心的优势条件。为进一步促进该领域发展,建议加强大学、研究机构与政府机构的协作,同时推动汉语教育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普及,为汉学研究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文明对世界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届大会不仅是一场学术盛会,更折射出拉美地区从本土视角理解中国的迫切需求,同时也为巩固这一战略性知识领域提供了重要契机。

  当前,汉学研究在拉美地区仍处于发展初期,但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汉学对拉美各国具有特殊的地缘政治价值。过去20年间,中国已成为拉美地区多数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及科技创新合作等领域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然而,快速发展的经贸关系并未能同步提升对中国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及战略思维的深入理解,这种认知差距制约着拉美国家对华交往的深度与广度。

  值得注意的是,拉美汉学研究仍面临诸多结构性挑战。学术机构建设滞后问题尤为突出,目前仅有极少数高校设立了专门的中国或亚洲研究中心。与此同时,汉学研究成果在地区公共政策制定和外交决策中的影响力有限,相关议题讨论仍过度聚焦于经济层面。

  另一个关键挑战在于区域性汉学家网络的缺失。与欧美相比,拉美地区的汉学研究长期处于分散状态,缺乏系统性协作。第二届拉美汉学家大会的举办正是为了应对这一困境,促进学者、外交官、青年学生及文化机构代表之间的深度对话。会议特别聚焦新生代汉学力量,众多曾在华留学深造的年轻学者如今正致力于推动知识本土化实践,展现出该领域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届大会体现出,拉美学术界已形成一支致力于中国研究的专业队伍。然而,要使汉学真正转化为战略资源,就必须突破学术局限,与政策制定、传媒、商贸组织和民间社会建立紧密联系。在全球格局深刻演变、大国博弈加剧的今天,拉美国家必须构建基于系统研究的中国认知体系,而非依赖临时应变。这要求建立强大、保持批判性且具拉美特色的汉学研究范式。

  拉美的中国研究已经具备基础条件,政府和学术界需采取下一步行动。拉美汉学家大会是一个重要里程碑,但绝非终点:它应成为全球南方汉学研究的新起点,助力构建更加平衡、公正与智慧的世界。

2.jpg

  世界汉学中心由北京语言大学与青岛市政府合作共建,中心依托北京语言大学丰富的汉学研究资源,创新校地合作模式,建构学术服务和研究平台,凝聚全球汉学家力量,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打造世界汉学家母港与世界汉学“根服务器”。

  通过世界汉学家理事会、世界汉学中心、世界汉学家大会三层汉学组织架构建设完成全面深入的世界汉学体系,世界汉学中心在全球完成50个海外分中心与国别理事会的点位布局,打破区域和国别的界限,形成全球性的联络沟通网络,联络沟通了100多个国家、近5000名汉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致力于联络并激活遍布全球的汉学研究与知识资源,打造以汉学家为“思想源”的智库,建立世界各国汉学家和汉学机构间常态化交流机制,形成稳定学术交流模式,逐步建立完善的世界汉学与中国文学、出版、影视、艺术、文博等相关产业的对接机制。中心将通过数据库建设、学术出版、翻译服务、论坛会议、研习研修、智库咨询等方式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汉学家交流和学术往来互动。

  世界汉学中心致力于促进汉学家与汉学研究学者的学术交流,推动汉学学科发展,培养汉学学术新人才,与汉学家共同建构跨越空间的汉学(中国学)学术共同体。世界汉学中心将依托其深厚的汉学学术资源,持续邀请更多海外优秀汉学大家入驻世界汉学中心从事汉学领域的研究工作。让世界汉学中心成为世界汉学家的学术研究母港,帮助汉学家深刻理解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建设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新传播体系。使世界汉学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汉学枢纽,推动汉学(中国学)研究中心回归中国,并阔步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吴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