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5日,北京,中国文化在亚非国家的翻译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当日,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北京举办学术研讨会,就中国文化在亚非国家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翻译、出版、传播等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翻译作品,英语并非是首选,应多关注亚非国家当地的母语。(本文图片均来自华舆 卞正锋/摄)
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2月15日在北京举办学术研讨会,就中国文化在亚非国家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翻译、出版、传播等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翻译作品,英语并非是首选,应多关注亚非国家当地的母语。
“英语只是南非官方语言的一种。”北京外国语大学祖鲁语讲师马秀杰介绍说,很多南非民众的英语水平并不高,英语阅读能力也不强。八成民众使用祖鲁语、科萨语等母语,应考虑将中国图书直接翻译成该国的母语。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曾琼在活动现场发表主旨演讲。
当天,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曾琼也介绍说,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该国每个地区又有自己的母语,只是将中国作品翻译成英语,没有相应的母语译本,中国作品很难真正进入印度的寻常百姓家。
除了母语翻译问题,翻译哪类中国图书,也是与会专家学者讨论的焦点。
曾琼说,目前,除了鲁迅作品及《道德经》外,南亚地区没有其他被广泛译介传播的中国作品,不过,中印两国在努力改变这一现状。
2016年之后,中国图书出版界与印度图书市场有了直接接触,中国和印度签订了互译工程,双方确定《大唐西域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白鹿原》《秦腔》等作品进入互译工程。
在以色列《国土报》记者David Rapp看来,传播中国文化,应该从一个点切点,由点带面。比如,美食是以色列和中国谈论较多的话题,他建议可以多翻译此类的中国图书,此后,再做相关的延伸性交流。
以色列国历史学家Rapport Yoav也认为,唐诗在亚洲地区有很高的认知度,不妨从翻译唐诗着手,将传播中国文化这个大命题具体化。还有,唐诗也受到以色列民众的认可。因为个人爱好,他此前翻译了唐诗,译作出版前,出版方认为该作品很难收回成本。让他吃惊的是,图书出版后,销售成绩可观。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乌尔都语讲师Bushra Naz说,在她的祖国巴基斯坦,儿童教育类的书比较少,而中国的儿童教育类书籍十分丰富,她建议可将此翻译成乌尔都语。这也是巴基斯坦民众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此外,马秀杰注意到,近年来,南非大学渐渐开了一些中国文化的课程,但教学工作多由南非哲学系教授承担。参考书则是西方人著述的,少有由中国翻译的。
在翻译中,文化的深层认知也是关键。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徐宝锋认为,精通语言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优秀的翻译,优秀的译者必须精通两国的文化,对彼此文化有深厚的了解。
2024-12-24
2024-12-23
2024-12-20
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