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的炎黄子孙每到春节都要和祖国人民一起欢庆新春的到来,团聚在有鱼的桌边是不可少的,两代三代甚至四世同堂都要尊重这个传统。”春节临近,新华社记者向著名旅俄作家、翻译家、莫斯科华侨华人联合会名誉主席白嗣宏发去新春问候,老先生的一番新年感怀既有家国情思,又很简朴温馨,让人回味。
白嗣宏1955年进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1961年毕业于苏联国立列宁格勒大学(现圣彼得堡大学)语言文学系,先后任教于安徽艺术学院戏剧系、合肥师范学院艺术系、安徽大学外语系,1988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同年应聘赴苏联工作并定居莫斯科,曾任苏联新闻社出版社中文部编审、苏联外交部外交学院兼职教授。
说到怎么过年,白嗣宏说,他们家年年不同,有时与子孙们在一起,有时则各自东南西北。今年在莫斯科就只有他们老两口。孙子在英国留学,儿子儿媳就在英国。女儿女婿一家在北京工作,他们就和外孙、外孙女在北京迎接新春。
“大家平平安安就是最大的幸福。我们在莫斯科,除了与同胞参加集体庆新春活动之外,年夜饭还是留在家里吃,过一个朴实无华的年。我们夫妇风雨同舟五十余年,今天能对酌正是上苍给我们的幸福。年夜听到子孙们的温情话语,共祝新春,不亦乐乎!因为心是在一起的。”虽然只有老两口在莫斯科过春节,但是白老先生乐天知足的一番话足以让人欣羡。
白嗣宏的夫人名叫奥莉加,是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人。两人1958年相识于列宁格勒大学,1961年在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结为伉俪。“我们的跨国婚恋经历了种种劫难,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关键的一点是互相尊重、理解、包容对方的文化,互相丰富彼此的文化认同,”白嗣宏说。
定居苏联之前,白嗣宏夫妇经常回上海与父母一起过春节。此时,守岁、拜年、包饺子、放鞭炮、做元宵、走亲戚以及送压岁钱等中国春节传统习俗,至今为全家人所喜爱和保持。
“我老伴儿二十几岁到中国,很自然就接受了。何况我们是五十年代的大学生。那时的苏联有许多中国留学生,每年都举行春节联欢会,并经常邀请苏联同学参加。我老伴在大学时代就很熟悉中国的春节文化,知道年年要有鱼……现在每年春节,老伴儿都要为大家做一条鱼。”
久居俄罗斯,白嗣宏对当地人庆祝新年的体会同样深刻。他说,俄罗斯人过新年犹如中国人过春节,怀抱新的祝愿,互道新禧,互赠礼品。“这些可说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传统”。
“当然也有不同。俄国人要喝香槟,中国南方人要喝黄酒,”白嗣宏说,“此外,欧洲人以两人小家庭为主。新年往往是青年人玩青年人的,父母自己单独过节。俄罗斯人把这看成常态,因此也就没有中国春运那样的大移民现象。”
据介绍,随着东方文化的兴旺与传播,俄罗斯人也开始讲究家中要摆放吉祥物,重视中国人所说的属相,并把2017年叫“红鸡之年”。“这很有趣。中国人叫鸡年,俄国人要加上一个‘红’字作修饰语,算是希望这一年红红火火吧,”白嗣宏笑道。
新年必有新愿。白嗣宏说,今年是鸡年,金鸡献瑞,洋溢着热情、动力、正能量,衷心祝愿祖国乘金鸡之势,展鹏程万里!也愿中俄友好合作深入发展,旅俄华侨华人安居乐业。
白嗣宏不掩思乡之情:“在海外过年,思念祖国文化。过年的文化就是思乡的文化。”
2024-10-18
2024-10-17
2024-10-16
202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