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会学习语言文学?这是很多语言学和文学的爱好者和研究者都要面对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金雯的答案是,“因为文学是感性和理性能同时得以伸展的领域。”
语言可以被解释,美也可以被解释。多年研究解释语言和文学,2011年起,金雯以网名“莫水田”在微博、微信、豆瓣上分享自己的心得,深受好评。如今这些文字结集,就有了《被解释的美——英语的方法和趣味》这本书。
11月4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游于尘外协办的“普鲁斯特下午茶” 系列文化沙龙第7期,邀请金雯和诸多学者诗人们一起分享“被解释的美:语言的迷宫”。
“普鲁斯特下午茶” 系列文化沙龙第7期
文学和语言不应偏废其一
英语阅读能力和外国文学的研究关系密切。然而在中国,尤其在高校中,这两者却“意外”断层。中文系的学生对语言不是那么喜欢和重视,研究外国文学的时候习惯于读译文。而外语学院的学生投入大量时间练习外语阅读和写作,但在文学和文化上涉猎不深。
金雯对此感受尤深。她大学毕业后出国,在美国西北大学攻读英文博士学位,随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英文系任教至2012年底。从美国回国后,金雯先后在复旦英文系和华师大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室任教。面对学习语言和文学的两难,她认为不应有所偏废,“长时间投入语言学习是很有用的,但不能因此限制自己的文化视野。反过来,在驰骋学海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两门精通的外语,达到能写能说的熟练程度。”
金雯自己就是身体力行者,她热爱语言和文学,从2011年起,在豆瓣和微博上以“莫水田”的名字聚集起一大批英语语言和文学的爱好者,用一篇篇文字解答问题、分享思考。如今,“莫水田”已经是拥有10万微博粉丝的学术网红大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期出版的《被解释的美——英语的方法和趣味》正是金雯集结多年对语言和文学的感悟的一本书。
这本书分为“英语语言和文学的学习方法”“让英语生动起来”“英语学习与人文素养”“实用英文写作”四部分,每部分都以一句古诗为题。在书中,金雯亦师亦友,倾囊分享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以及在文学、文化层面上的深度思考;此外,书中也有涉及英语论文、申请海外研究生、推荐信、求职信等实用写作内容,囊括了英语学习的方方面面。
“这本书从研究文学的角度出发,又回到英语教学,谈得这么好,真的很难。”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师张和龙在耶鲁访学时候就注意到了当时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的金雯,“金雯和我们这个学术圈很多学者都不一样。很多教授要么是语言很好要么是文学研究很好,能横跨语言和文学研究两个领域的很少。”
华师大教师杜心源看了这本书也深受触动,觉得书中有“文”的精神,“就‘文’来说,载道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很重要的是对美的欣赏。对语言的质感、色泽、温度,金雯老师有与生俱来的敏感性,对英文和中文都是如此。”
金雯
文学翻译界的“网红” 学者
在微博上,金雯经常分享对文学翻译的见解,还经常技痒,亲自翻译一些句子与读者探讨。她的文学翻译水准,也是受到不少文学圈作家盖章认可的。
出版人、译者彭伦长期担任《书城》杂志编委,在豆瓣上很早就关注了金雯。金雯回国后,有些外国作者到上海的分享会,彭伦就邀请金雯翻译,金雯出口成章,准确的同时又兼具文学的优美,给彭伦很深的印象。
后来诗人王寅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策划“诗人来到美术馆”系列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诗人来到美术馆,与诗歌爱好者们一起朗读,讲述诗歌背后的故事。外国诗人的分享会需要翻译,彭伦就推荐了金雯。
王寅还记得第一次邀请金雯翻译是2013年10月,参加分享的是一个比利时诗人。金雯的翻译让他印象深刻,“我当时觉得怎么这么好,她现场翻译出来就像中文诗歌,不仅准确,还加了很多文学性的东西,有很多背景史料方面的内容,她也都翻译无碍。”
那次活动结束后,金雯比到访的比利时诗人还要受欢迎,一下就被读者围住了。王寅才知道,金雯就是网上著名的“莫水田”。后来“诗人来到美术馆”经常邀请金雯翻译,很多读者都是追着她的翻译来参加活动。
在《被解释的美》中,金雯用了一半的篇幅来探讨英语和文学的关系,在她看来,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一门“技能”,同样是一门“艺术”,勤奋的练习和实用性固然重要,写出生动而有文学性的句子,掌握描写的艺术,在翻译中保留文学况味,也是英语中最有趣的部分。
以翻译探索语言的迷宫
这次沙龙名为“语言的迷宫”,既是在说文学,也是在说语言学。从翻译角度而言,是以语言学为途径,跨越文学的桥梁,“语言的迷宫”尤为幽深曲折。
王寅有三本诗集曾被翻译成法文,当自己熟悉的语言被翻译成另一种文字,王寅感觉“到处都是迷宫”,译者翻译反馈回初稿,有很多批注提问作者,法语的问题回到中文,却无法一一对应,“比如他问‘这个句子主语是什么’,在中文里没有主语,‘这个词是单数还是复数’,我也没法说清楚。”
从译者提出的问题回看自己熟悉的语言,王寅认为中文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对诗歌创作是一种帮助,特别符合诗歌空间的解释。同样,被翻译为其他语言的中文诗,也会因为换了一个角度变得全然不同。王寅从小读唐诗,但后来读到美国诗人庞德翻译的唐诗,“突然发现翻译成英文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唐诗又有了惊人的能量。”
写作相对自由,翻译则带着双重束缚,既要重视源语言,又要重视母语,是两种语言的“双重合作”。
“即使你两种语言都很好,跨越也是一种障碍。”诗人胡桑也喜欢翻译,对他而言,翻译一头连结着非母语,陌生化的语言会促使译者打破母语的桎梏,激活自己,发现全新的表达方式,“母语写作其实是一种惯性,翻译的时候却不能按照惯性,对方要求你达到他的高度,如果达不到,翻译是未完成的。”
胡桑刚完成了一本诗人奥登的作品翻译。“奥登说过‘翻译就是让你了解自己母语的限度’,这好像对我是一个交代。我写作的时候很自信,翻译的时候却一点都不自信,会不停查字典。翻译让我知道我的母语和我的外语都是有缺陷的。而写作的意义,就是不断弥补这之间的空白。”
“学外语的人不是用一种方法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在金雯看来,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协调就是有趣和创造的源头。她建议做翻译时要用“中英文混合思维”,在尊重各种语言内部规律的同时,给这些语言重新生长的可能。
2025-01-16
2025-01-15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