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第六届《文学报•新批评》优秀评论奖颁奖暨“新时代、新经验、新书写”主题研讨会在上海作协大厅举行。与会的作家和批评家们提出,“创新”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创新,也是文化领域、文学领域的创新。上海文学批评作为软实力,是这座城市更深层更具标识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经历书写方式、载体、传播模式到阅读形态的变化之时,作家更需要面对的是怎样处理社会快速发展所形成的“新经验”。现实主义创作和随之而来的批评该如何紧随“新时代”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
研讨会由上海作协副主席孙甘露主持。与会嘉宾谈到,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从读物匮乏到信息过剩,每个人都在不断更新的阅读经验里持续刷新着自己对于内在精神世界和外在客观世界的理解。由此,他们围绕变动中的“当下”究竟是否可以描摹?又当以怎样的方式于浮光掠影中真切呈现在写作中?他们认为,面对新时代,作家和评论家唯有摈弃因循守旧的念头,在文学理论体系和创作实践上不断创新,深度感受、体会和呈现新经验,在思考和书写中不断突破自我、突破既有格局,方能获取更广阔的视野、也向着更巍峨的创作高峰靠拢。这也正应对了这次探讨的主题,即以“新时代、新经验、新书写”为主题的研讨意义。
2011年,《文学报》创办《新批评》专刊,倡导“真诚、善意、锐利”的文艺批评宗旨,着眼于从文本内容和现象本质出发的批评探讨,创办初期,从聚焦文学名家新作,到直击当下文化热点,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将文艺批评与当下、与现实紧密联结,《新批评》的办刊理念,也逐渐成为一股清新之风,立足上海,辐射全国,发出了属于上海的文艺批评声音。
自创刊始设立的“新批评优秀评论奖”也已顺利评出六届,多位国内知名作家、学者、评论家获奖。
以《短篇小说:铁凝的福地——读铁凝短篇小说集〈飞行酿酒师〉》获得优秀评论奖的贺绍俊强调,现实主义的书写在提倡“新”的当下,不应该被当作一个陈旧之物而舍弃。“我们今天谈现实主义,很多时候用一种偏见和误解的方式来谈现实主义。有些小说的成功,就是因为现实主义的精神。”现实主义在贺绍俊看来,首先是一种看世界的方式,“用现实主义态度去面对世界,那么它真的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而不是用现成的观念去重新组织所看到的这个世界的一切。”所以,当我们谈经验、新书写时,千万要记住有很多珍贵的东西不要因为一味求“新”将其舍弃。
正如每个时代的现实是不一样的,“现实主义”在每个时代也都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优秀评论奖新人奖谢尚发发现,在80后的写作当中,现实主义越来越倾向于个人的现实主义。80后会回避一些看上去现实主义在关注的问题,当他们开始转向个人的内心生活经历的写作,从个人经历到思想表达,却有了同化的现象,但这个“现实主义”从谢尚发看来,如果没有加入新的书写,新的时代、新的经验的传达,可能还仍然会跟着与生活亦步亦趋。
“新”和现实主义之间并不矛盾,批评家周晓枫认为,“新”字包括朝气和锐气,也需要精气和元气,才有写作的“真气”。
2025-01-16
2025-01-15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