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词条:
唐代著名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祖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
玄奘幼年跟父亲学《孝经》等儒家典籍,父亲去世后,二兄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玄奘十一岁入寺受学《法华经》《维摩经》等,十三岁出家,二十一岁在成都受具足戒。后游历各地,遍访名师,学习各种佛教理论,感到所说多有分歧,难得定论,决心西行求法。
唐贞观元年(627年)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甘肃武威,出敦煌,经新疆及中亚,辗转跋涉五万里,到达印度摩羯陀国王舍城,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跟随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等,兼学梵书《声明记论》。后游历印度各地,参访名师,钻研佛教典籍,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
回到那烂陀寺后,主讲《摄大乘论》和《唯实抉择论》,并先后四次参加印度佛教内的论争;著《会宗论》三千颂,融汇“空”、“有”二宗,批驳子光对《瑜伽师地论》的诘难,为戒贤赞许;与“顺世论”者辩论获胜;奉戒贤之命与小乘正量部论师辩论获胜;用梵文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在戒日王于曲女城为他召开的佛学辩论大会上,宣讲大乘佛教义,任人反驳而无与论者。
贞观十九年返长安,共带回经、论六百五十七部,得唐太宗召见和礼遇,先后居住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二十年间,与其弟子共译出佛典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译典著作主要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同时,还把《道德经》和《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入印度。著《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地区)及传闻的二十八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他的译著对保存古印度佛教典籍、印度及中亚地区历史地理资料有很大贡献。
玄奘创立唯识宗,主要思想反映在他的《成唯识论》中,主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包括“我”、“法”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人们的心识变现出来的,离开心识,世界上没有任何独立存在的客体。
认为“识”有八种,其中最根本的称作“阿赖耶识”,它是世界的本原,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由“阿赖耶识”派生出来;同时,“阿赖耶识”也是轮回果报的精神主体和由世间证得涅槃的依据。
在认识论上,提出“四分”说和“三自性”论:“四分”即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三自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根据这“四分”、“三自性”,即可成立“唯识无境”。
玄奘对古印度的因明理论有所发展,还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重要的发展,深化了因明立论的方法,并对“立”、“破”的理论作了精细的分析,丰富和发展了因明理论,给中国古代逻辑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玄奘在印度的活动对当地的佛教产生一定影响;取经、译经对后来中国佛教的发展影响重大。
报名通知:
2022年6月13日,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将联合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启动“新汉学计划”高级中文翻译人才培养项目——中国影视笔译工作坊项目,目前正在热烈报名中。
“新汉学计划”海外高级中文翻译人才培养项目旨在为有志于从事中文翻译的各国青年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职业发展的指导。中国影视笔译工作坊是本项目的重点活动,将中国文化知识课程、语言翻译与实践课程相结合,邀请相关影视译制专家、知名学者教授与翻译家亲临线上训练与指导,通过短期的学习实践工作坊,提升学员对中国影视字幕中译外的翻译能力。现附上报名链接:http://www.cctss.org/article/hanxueBrandIndex/86。
未来我们将根据报名学员的情况为大家提供以下机会:
1、多语言翻译研修班、培训班;
2、中外学术交流论坛、翻译比赛等活动;
3、出版资助、作家和出版社资源对接;
2024-12-25
2024-12-24
2024-12-23
2024-12-20